
*裱褙工法耗時費工,訂單需等候 2-3週,請耐心等候。
--- 輸出相紙:蝕刻藝術紙
懸掛方式:
鋁框背面均有鋼索,可於牆上黏貼3M無痕掛勾(請購買5kg以上版本以策安全)即可懸掛。
--- 作品名稱:
--- 作品介紹
《霧效-滑鐵盧橋》(Waterloo Bridge, Effet de brume)是克洛德·莫內於 1903–1904 年在英國倫敦所繪的一系列畫作之一,作品描繪了泰晤士河上滑鐵盧橋籠罩在濃霧中的曖昧景象。
創作背景
-
1899–1901 年及 1903–1904 年,莫內兩度訪問倫敦,為了捕捉倫敦特有的濃霧與煙雾對城市建築與水面的光影影響。他一連數日留宿在河畔,帶著畫架與顏料,在不同時段連續作畫。
-
滑鐵盧橋作為當時最新穎的鋼鐵橋樑,其現代感與周遭的歷史建築形成對比,成為莫內探索光色變化的理想題材。
畫面解讀
-
結構與構圖:畫面以水平帶狀結構分層,上部是淡紫與灰白交織的天空與霧幕,中部是半隱約的橋拱與橋面輪廓,下部則呈現被霧氣淡化的河面光影。整體既有具象的橋型,又因厚重的霧氣而模糊了細節。
-
色彩與筆觸:莫內放棄明確的線條,採用短促、疊加的筆觸,以淡藍、灰紫、淺黃等清冷色調,渲染出朦朧的氛圍。光線在霧中散射,顏料之間相互滲透,呈現出一種近乎抽象的視覺效果。
-
光影氛圍:畫中沒有強烈的光源,朦朧而均質的微光貫穿全幅,讓橋樑、河面和遠處的煙囪都似乎在霧氣中若隱若現,突顯了霧的質地與空氣的濕度感。
藝術意義
-
這一系列作品是莫內對「大氣效果」的深入實驗,將印象派對瞬間光影的追求推向極致,也為後來抽象繪畫提供了新的視覺參考。
-
在藝術史上,這些倫敦系列畫作不僅展現了莫內對自然光色的敏銳觀察,也反映了他從鄉村花園轉向工業都市景觀的創作視野擴張,進一步確立了他作為光色大師的地位。
今天,《霧效-滑鐵盧橋》系列多見於巴黎奧賽美術館、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等機構典藏,並持續啟發對光與空氣感興趣的當代藝術家。
--- 藝術家介紹:莫內
奧斯卡-克洛德·莫內(法語:Oscar-Claude Monet,1840年11月14日—1926年12月5日)
法國畫家,印象派代表人物及創始人之一,「印象」一詞即是源自其名作《印象·日出》,該畫作於1874年在莫內及其同事舉辦的第一次獨立展覽中展出。
擅長光與影的實驗與表現技法,最重要的風格是改變了陰影和輪廓線的畫法,在其畫作中沒有非常明確的陰影,亦無突顯或平塗式的輪廓線。此外,他對於色彩的運用相當細膩,曾長期探索實驗色彩與光的完美表達,常在不同的時間和光線下,對同一對象作多幅描繪。
莫內記錄法國鄉村的野心使他採取了多次繪製同一場景的方法,以捕捉光線的變化和季節的流逝。從1883年起,莫內居住在吉維尼,在那裡他購買了房屋和地產,並開始了一個大型的美化項目,其中包括了之後成為他的作品的主題的百合池。 他從1899年開始畫睡蓮,首先是以日本橋為中心的垂直視圖,後來又用20年的時間創作了一系列大型畫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