$6,680

海報尺寸:W 59.4 x H: 84.1 cm

美術館發行原裝海報

 

依照海報實品顏色為準,翻拍與螢幕都會有誤差。

 

【藝術家所有作品】




*原海報為海外代購。

*裱褙工法耗時費工,訂單需等候3-4週,請耐心等候。

*依照海報實品顏色為準,翻拍與螢幕都會有誤差。

 

_

可替代的肉身與不可替代的人性。

石田徹也以畫筆描繪了被體制規訓、被科技異化的現代人,讓觀者在幽閉的畫面中感受「成為工具」的恐懼與悲哀。當人工智慧正快速取代勞動與創造力時,他的作品提醒我們:在被效率與標準化支配的世界裡,真正不可替代的,也許正是那份脆弱而自由的人性。

.

【石田徹也(Tetsuya Ishida, 1973–2005)】

 

*人類的可替代幻象

石田徹也出生於日本靜岡縣燒津市,1996 年畢業於武藏野美術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。短短三十一年的生命裡,他創作出一系列極具象徵性的繪畫作品,將冷峻的現代社會與個體焦慮具象化為超現實的畫面。他筆下的主角多是面無表情的青年男子,常與機械、建築或日常物件融合——有時身體成為桌椅的一部分,有時化作工廠流水線上的零件。這些畫面呈現出一種令人不安的詩意,也映照出日本「失落的十年」後的社會氛圍:經濟低迷、體制僵化、人被制度吞噬的時代焦慮。

石田的創作核心是對「人被機械化、可替代化」的警醒。他以細膩的筆觸描繪出一種幽閉的現代景象——學校的整齊隊列、辦公室的冰冷秩序、無臉的群體化身。這些圖像不僅屬於九〇年代的日本,更延伸到全球化與數位化的當下。在人工智慧與演算法主導的時代,石田筆下那種「人變成工具」的隱喻顯得格外預言性。

2005 年,他因鐵路事故意外身亡,留下約二百餘件作品。早逝使他成為日本當代藝術界的傳奇,也讓每件作品都帶有珍稀的重量。

 

*展覽與國際關注

石田徹也的名聲在逝世後逐漸擴大。2019 年,西班牙國立索菲亞王后藝術中心(Museo Reina Sofía)為他舉辦大型回顧展《Self-Portrait of Other》,首次系統性地將他的作品介紹給歐洲觀眾。2023 年,紐約 Gagosian 畫廊舉辦《My Anxious Self》展覽,將他置於全球關於「焦慮世代」與「人機邊界」的討論中。同年,丹麥路易斯安那美術館的展覽《The Irreplaceable Man(不可取代的人)》亦選展其代表作《芽生え Mebae (Awakening, 1998)》,以少年們整齊排列、面容一致的畫面,象徵社會將人塑造成「功能性的存在」。

*拍賣市場與收藏價值

 

在藝術市場上,石田徹也的作品稀少而炙手可熱。近年拍賣價格屢創新高:

2024 年於 Bonhams 香港舉行的「現代與當代藝術拍賣」中,他的作品〈The Men on a Belt Conveyor〉(1996,145.7 × 103.2 cm)以約 1,001 萬港元(約 128 萬美元)成交,創下個人最高紀錄。

2025 年 5 月的同系列拍賣中,多件石田作品再度掀起競標熱潮,總成交額超過 200 萬美元。國際藝術平台 Artsy 統計指出,他的平均拍賣價格與作品需求均呈持續上升趨勢。

 

石田的作品之所以備受收藏界關注,除了題材直指現代人共同的孤立與失重感,也因其創作數量有限、風格獨特且高度敘事化,既具藝術史價值,也兼具時代洞察的深度。

 

 

作品名稱:Mebae 

這是日本藝術家 石田徹也(Tetsuya Ishida, 1973–2005) 的代表作《芽生え(Mebae, Awakening, 1998)》。這張作品描繪整齊排列的男學生,他們擁有相同的臉孔,部分甚至與課堂上使用的顯微鏡融為一體。這是藝術家對社會「將人變成工具」的批判——在資本主義體系中,人類被視為可替代、如機械般的存在。

海報尺寸:W 59.4 x H: 84.1 cm

美術館發行原裝海報

 

 

發表評論


注意 不支援 HTML 語法
點擊 「繼續」按鈕 即同意:「我保證本則針對此商品的評論,其內容是以本人的切身經歷為依據,係本人的真實評論;且本人與此商品無個人或商業關係,也無收受此商品的餽贈或金錢以撰寫這則評論。」

繼續
 請先會員登入,再進行商品評論

登入會員